白河县博物馆(桥儿沟保善堂)

 二维码 165
发表时间:2022-10-07 08:38来源:白河县人民政府网址:https://www.baihe.gov.cn/Content-847502.html

微信图片_20221007083732.jpg

自白河县城桥儿沟清外城北门向南步行10余步,仰望西北山坡有一院房屋,典型徽派建筑格式的青砖黛瓦、马头墙(封火墙),他就是清保善堂旧址。

顺西北山坡弯弯曲曲的石阶上50余阶,即达保善堂。院口1米多高的水泥砖柱上,有1970年代的“打到苏修”标语1副。站院向东南眺望,可见桥儿沟大体呈“1”型布局,街巷两岸的仿古建筑大多沿山、涧自然地势而建,左多沿沟岸山势向上绵延,右多依山坐落险峻,摩肩接踵,错落有致,各具形态,呈现出一种依山势地形不对称的自然之美。保善堂是一个四合院落,门口左边挂牌白河县文物管理所、右边挂牌白河县博物馆,其原是清义仓旧址。

清嘉庆三年(1798),为防范抵御白莲教农民起义军。时任白河知县严一青在捐筹资筑白河县城外城后,又与白河绅耆商议,捐筹资修建义仓。清时各府、州、县都设常平仓和义仓、社仓,丰年贱价收储,歉年平价出售,起平抑粮价、救灾备荒等作用。常平仓由官府设置,责成道员专管。义仓(义廪)和社仓属官督民办粮仓,义仓一般设在县治所在地,社仓一般设在镇村。时捐筹资8750余两白银(按1两折合今人民币200元换算,约合175万元人民币。下同),在县城和县域边隘各乡寨堡中,建义仓和社仓10处,购买贮备义仓谷米1.45万余石(按1石折合180千克换算,约合261万千克。下同)。其中县城义仓2处,保善堂就是其中之一。作用一是遇白莲教警报,供应入县城、寨堡中避难群众,以及守卫乡勇口粮;二是灾荒年景,赈贷群众。

历次灾荒,白河乐善好施捐赈的富户很多。其中,清咸丰六年(1856),白河大旱,赤地千里。由湖北武昌随父迁居白河县城的张闰河,到湖北购平价粮,设粥厂多方赈灾。清光绪三年(1878)至清光绪四年(1878)四月,白河大旱。凡田野有青,皆罗掘一空。待赈饥民6万余人,嗷嗷众口迫不及支,每月需赈米1600多石(约合28.8万千克)。就调拨保善堂等义仓粮食,在河街设粥赈行。几万饥民于四方排队,什什五五如雁成行,次第给粥。时卫如琥等富户筹捐1.16万缗(即1贯钱或1吊钱,清道光初年,1缗钱等于1000文制钱1两白银;清咸丰以后,1两白银换2200多文制钱,约等于今人民币 230元左右。下同),尚不够。又复劝富户赈戚族及佃客。

其中,张闰河不仅捐钱一千缗,而且与卫如琥等办理赈务,不辞劳瘁。时任兴安府知府童兆蓉,奖给张闰河“嘉惠士林”匾。当张闰河看到每年乡试贫寒士子无钱去西安应试,就置良田数十亩,用以资助贫寒士子参加科考的路费盘缠,即“宾兴费”或“公车费”。明清时,地方通过捐款筹资,资助贫穷学生参加科举考试的路费盘缠称“宾兴费”或“公车费”,因此也称乡试为“宾兴”。清光绪五年(1879),时任陕西巡抚冯誉骥给张闰河“高风任恤”匾,并由太学生保举六品顶戴。清同治、光绪年间,湖北黄州麻城人周锦利移居白河县城,捐从六品布政使理问衔。清光绪三年,捐钱1000缗助赈。清光绪五年(1879),捐款1000多缗,与侄儿周文炳创修白河会馆于河街枣茨巷(今河街原白河县城关镇中心小学处),有屋24间,什物备具,用于资助白河士子参加科举乡试。清光绪九年(1883),再捐赈500缗。时陕西巡抚冯誉骥,奖给周锦利“义洽里闬”匾。后清义仓旧址渐成道人驻所,形同道观,称保善堂。民国期间,国民党白河县政府在清义仓旧址处设同善社,与道士杂处,从事儿童防疫和瘟症救助等工作。

新中国成立后,针对全国文盲率高达80%的现状,掀起大规模扫除文盲运动,白河人民以高涨的热情投入这场文化学习运动中。其中,于1951年底,在保善堂设职工业余学校1所,招收学员160人,设高级班、中级班各一个。1965年2月9日至10日,时任中共西北局第三书记、代理中共陕西省委第一书记胡耀邦到白河视察指导工作。由沿途所见荒山秃岭,了解到白河县“大跃进”运动中毁林开荒、大炼钢铁,致10多万亩山林被人为破坏的情况。指示:要大力开展育苗造林,绿化荒山。要把城关无业青年组织起来,边学习、边绿化,把县城荒山秃岭栽上树,并当场拍板答应拨付专项绿化经费解决此问题。不久,白河县成立青年绿化队,驻地在保善堂,先后共招收培养青年学生102人。绿化队既绿化了荒山,又为白河各条战线培养了一批工作骨干。1968年4月,为落实毛泽东主席“备战、备荒、为人民”“要准备打仗”“三线建设要抓紧”等指示,开工建设襄(樊)渝(重庆)战备铁路。1970年2月,铁道兵13师64团(5864部队)、65团(5865部队)、铁道兵10师50团(5850部队)、铁道兵1师2团(89302部队)和湖北孝感(今湖北省孝感市)铁路建设民兵师、郧西铁路建设民兵团等官兵,携施工机械、设备等,陆续由老(老河口)白(白河)公路(今316国道)和汉江进驻白河县,沿县境汉江南岸安营,开工修建36.56千米的襄渝铁路白河段。保善堂遂成铁道兵某部团部,留下了“打到苏修”的“三线建设”标语。时白河县成立2107办公室,先后抽调百余名干部和万余名民兵组建白河县公路建设民兵团(白河县铁路建设民兵团),支援“三线建设”。在修通42千米的旬(阳)白(河)支铁公路(今316国道)后,1.8万白河“三线建设”民兵又陆续转场投入襄渝铁路白河段、旬阳段建设。1973年10月19日,襄渝铁路白河段在旬阳县棕溪接轨通车,改变了白河不通铁路的历史。1974年1月28日,白河县2107办公室撤销,“三线建设”骨干民兵1.24万人又组建起1521个的农田基建专业队,投入全县常年修田造地运动。1979年,白河县交通局租赁保善堂为家属区。2013年,重新修葺保善堂旧址,辟为桥儿沟文化旅游街区一景点。2018年,白河县文物管理所、白河县博物馆迁此。

参考书目:

1.清嘉庆《白河县志》、清光绪《白河县志》。

2.白河县档案史志局编:《白河县“三线建设”》(送审稿),2009.12。

3.2009年、2018年实地采访

官方微信
©2022 陕西秦智创宇实业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    版权声明    免责声明
投稿邮箱:baihe@akbh.net
地址:陕西省安康市白河县城关镇人民路64号
主办:陕西秦智创宇实业有限公司
微信小程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