桥儿沟景区位于白河县城关镇桥儿沟社区,景点主要包含长春寺、罗家大院、衷家大院、耿家大院、卫家大院、保善堂(白河县博物馆)、北城门、福音堂、温泉、石板泉、香泉、福泉。

观赏时间:景区全天开放。

前往方式:仅支持步行游览。

下行起点:行至县农业农村局门口附近5米,由景区入口下行;

上行起点:白河县绿松石博物馆后门,由景区入口上行;

紧急情况:及时联系110、120、119

桥儿沟景区景点介绍

长春寺

长春寺,建于明朝万历年间。初建时有长春石拱桥跨溪达寺,围墙东侧门额书“长春寺”三字。清光绪九年(1883)重新修葺。明清时,“北寺长春”为白河八景之一,文人士大夫写下了“城北山阴别有天,长春古刹拥溪泉。花开四壁精神老,树绕重门景色鲜。五夜清钟催晓箭,三更朗月照寒烟。瀛洲风景应相近,参透禅机即是仙。”等咏景佳句。

民国二十九年(1940)长春寺改造后设立初级中学。1958年后,白河初级中学迁北岗关帝庙处,白河县教研室设长春寺。2000年后,白河县职教中心迁此。

罗家大院

元末明初战乱,罗氏先祖由江西吉水流徙到湖北,1476年前后再迁至白河落籍。罗氏重教兴学,人才辈出,明弘治十二年(1499),罗循占籍白河考中进士,历任兵部武选郎中、镇江知府、山东按察司副使等职。罗循之子罗洪先(1504—1564)于明世宗嘉靖八年(1529)状元及第,授翰林修撰,春坊左赞善,嘉靖十九年(1540)罢官归隐。

罗家大院始建于1487年,为罗循所置,后为人侵占。嘉靖二十六年(1547)年前后,由郧阳巡抚张岳出面,令旬阳江知县和白河李典史调停,得以归还,并修葺了房屋和宗祠。后又经罗氏后人修改建成现在的规模。

耿家大院

清咸丰三年(1853),湖北黄陂耿姓二兄弟为避太平天国战乱迁居白河。其中的弟弟后来又到武昌开客栈,生意兴隆,成为富商,遂在桥儿沟迁居处建徽派建筑——耿家大院。

大院坐北朝南,一梯一天井,三重三大门,石柱高树门方,青砖固合周墙,各间上下两层,店面左右对称,雕窗画斗,方正恢弘。民国时期,耿氏后人耿子春(1900~1978,字成浩),14岁即入“乾顺正”药辅当店员,先后任“天开泰”“天心顺”股份中药铺经理。解放后,潜心研究中药炮制,编写《中药材炮制》一书。其事迹收录《白河县志·人物卷》。

衷家大院

衷姓古为哀姓,为春秋鲁哀公之后,以谥号为姓。 衷士柏、弟士楠兄弟于清嘉庆年间,由安徽六安州迁来白河川河耕种,后又复迁西沟衷家沟。兄弟二人日作争先、日息让后、相依为命、繁衍生息,历五六十年,白河衷氏百口同炊,和睦如一家。衷士柏、衷士楠事迹录入光绪《白河县志》第十卷《人物•孝友》。后衷氏后人由农入商,经营中药业,在县城购得民宅,改建成中药铺,1954年,衷霞生把药铺献给国家。

卫家大院

卫氏在清雍正年间由陕西韩城迁白河县城定居。其先祖卫景瑗(1586~1644),字仲玉,号带黄,陕西韩城县(今韩城市)渚北村人。明崇祯十五年(1642)任右佥都御使巡抚大同,政绩显著。明崇祯十七年(1644)三月,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攻入大同,卫景瑗临死不降。李自成敬佩卫景瑗的忠烈,就派人护送其灵柩归韩城渚北村。

清雍正年间,韩城秀才卫兆云入籍定居白河县城。雍正八年(1730)四月白河知县李在峦,见其学行端方、博通经史、工制艺文,就聘请他为义学老师。乾隆十六年(1751)白河知县梁以檀送其门匾“齿高学纯”。卫氏重教重学,文武人才辈出。

卫如玉庚午(1810年)中举,辛未科(1811)与林则徐同榜进士。乾(隆)嘉(庆)时期,卫氏的卫鹏翼、卫鹏飞、卫鹏举、卫鹏搏、卫鹏霄都因成绩或资格优异而选拔为贡生,升入京师国子监读书。

清保善堂义仓旧址(白河县博物馆)

清嘉庆三年(1798),为防范抵御白莲教,时任白河知县严一青在捐筹资筑起白河县外城后。又与白河士绅商议,捐筹白银8750余两。在县城和县域边隘各乡寨堡中,建义仓10处(其中城仓2处),购买贮备谷米1.45万余石(约合261万千克)。一是遇白莲教警报时,供应入县城和寨堡中避难群众以及守卫乡勇口粮;二是灾荒年景,赈贷群众。其中,县城义仓有两个,保善堂就是其中之一。

民国期间,保善堂成道人居所,形同道观。后于此设同善社,作儿童防疫和瘟症救助等事,与道士杂处。新中国成立后,曾在保善堂设工校。2013年,政府出资重新修葺,建成白河县博物馆。

北城门

清嘉庆初年,鄂、陕边境白莲教活动频繁,而白河县城仅有围绕县署而筑的内城作为防务。为改变“城依山麓,形同釜底,难于防守”现状,知县严一清筹资筑外城。

嘉庆元年(1796)十月至嘉庆三年(1798)十二月,先后共投工28.32万余个,耗银17050两,建成外城,名为“大寨”。外城缘山为城,削山壁为城墙,砌石为雉堞,沿天池岭、周家垭、探马沟、长春寺、桥儿沟、魁星山、清风沟、南台子等山脊、沟涧蜿蜒逶迤2100多丈(约7千米),高10余丈不等,设东(锁钥钖城)、南(镇远)、北(天池关键)3门。由此,白河县城也成为有城有郭、内外两座城墙的 “双城县”。

北城门位于进出白河县城的主干道——桥儿沟,跨龙岗、魁星两山之间,城墙长约30米、高12米、宽8米,青砖巨石,护南锁北。城门高4米、宽3米,上书有“天池关键”4字,凸显了一门当关,万夫莫开的防御作用。

北城门摩崖石刻

摩崖石刻“赵公德政石”刻于清康熙四十年(1701),为阴刻楷书。赵公,即离任的白河知县赵以鐇(山东莱阳人)。因其在任期间,在救赈旱涝及汉江洪水灾害等方面颇有作为,县内百姓在其离任时刻石以记其功德。

“便有些山”约刻于清嘉庆年间,为阴刻行楷,系白河进士卫如玉所题刻。“便有此山”前应还有一语,为修筑外城时所毀。大意是感慨清雍正年间,陕西韩城卫氏先民迁居桥儿沟,披荆阔草、艰辛创业的历史。

福音堂

民国二十四年(1935),挪威路德会湖北老河口福音堂贝德威牧师来白河传播基督教,初在县城搭“布道棚”传教,后在县城桥儿沟中段买冯姓房屋一院,略作整修后辟为教堂,称“白河县福音堂”。

贝德威牧师引进了白河县的第一台留声机、第一架手风琴和第一辆自行车,抗战期间处理过在白河县城、山阳县的两次美军飞机失事事件,并被白河中学聘为英语教师。1947年11月离开白河回挪威。2010年11月,由民政局投资115万元在原址建起了新的福音堂。

温 泉

“温泉”为清雍正年间陕西韩城迁白河桥儿沟移民卫兆云开凿。该泉冬暖夏凉,大雪纷飞之日,泉水越加温暖,故取名“温泉”。“温泉”二字系卫氏后人——进士卫如玉所题。

石板泉

石板泉开凿于明朝,初名凉水泉,凿于沟左岸岩上。以凿岩天成、开凿奇巧、水质清澈闻名。嘉庆六年《白河县志卷六·山川》载:“凉水泉:在县北里许。炎暑,其水如冰。”

香 泉

约开凿于明清时期,因其泉水清冽,闻之香甜,用此泉水泡茶格外香气怡人,故名其为“香泉”。

福 泉

挪威传教士贝德威来此处传教,为当地居民做了许多好事,传达了上帝的福音,当地居民为感恩传教士们的善行义举,遂将此处的泉眼命名为“福泉”,同时也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

景点分布
©2024 秦楚边城(白河)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  版权所有     版权声明    免责声明    商家承诺
投稿邮箱:baihe@akbh.net
地址:陕西省安康市白河县城关镇人民路64号
主办:陕西秦智创宇商贸有限公司
官方微信
微信小程序